地方本科高校二级学院转型发展管理因素探析
2016-03-15 15:32  

大庆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案例研究  

周爱珍王庆祥 

[摘要]在当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进程中,二级学院如何发挥主体功能,通过管理创新找到突破口和发展路径,是值得探究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大庆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的案例研究,总结出推动转型发展的四个必要管理因素:顶层设计、师生共同体、地方特色、制度建设。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二级学院转型发展管理因素  

[作者简介]周爱珍(1975—)女,硕士,大庆师范学院高教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院校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王庆祥(1962—)男,学士,大庆师范学院高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院校研究;孙大力(1964—)男,大庆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高等教育管理(黑龙江大庆163712)  

随着高校管理重心逐渐向二级学院转移,二级学院办学主体和管理实体功能不断强化。在当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进程中,二级学院如何发挥主体作用,通过管理创新找到突破口和发展路径,是值得探究的重要问题。大庆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办学经历始于1969年美术专业(中专),1989年升格为美术教育专业(专科),1993年成立工艺美术专业(专科),2004年更名为艺术设计专业(专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学校发展大局需要,2005年开始相继申办绘画、动画、环境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等本科专业。这个学院的领导和教师团队,从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的直觉,到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和地方文化建设的应用型艺术人才的自觉,走出了一条探索应用——拓宽应用——特色应用之路。该学院从大庆油田走向黑龙江省,打造了地方文化的特色品牌,并在国内乃至国际业界舞台上展露了独特的风采。剖析该学院的转型发展历程,有四个重要的管理因素不可缺少 :顶层设计、师生共同体、地方特色、制度建设。  

 

一、顶层设计——转型发展的方向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改革工程,改革的顶层设计就是要从战略管理的高度,统领改革与发展的全局,使改革与发展按照预期目标理性迈进。“顶层设计”原本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的概念。对于教育改革来说,涉及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尤其要对改革的各个层次、环节、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实现理念一致、功能协调。  

2006年,该学院首先在刚刚升为本科的艺术设计专业推行“实践技能三维训练模式”,提出在课堂教学、制作车间、实习基地三个空间层次上,将艺术设计、技术设计、市场设计三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探索研究综合性实践教学模式。“艺术、技术与市场相结合”的办学思路,遵循了应用型专业运行的特点与规律,体现了学院领导团队对战略方向和战略重点敏锐、准确的把握。

实际上,办学思路的形成是长期实践积累的结果。专业负责人早在1998年就引导97级美术教育专科班部分学生进行室内设计学习,2001和2003年举办两届毕业设计作品展,召集多家设计企业来展览现场遴选学生。在地方高校应用型发展道路尚未成为普遍共识的年代,早期的“拓荒”也充满艰辛,但却成为专业发展方向形成、明确和稳固的必要储备。

2011年,该学院在艺术设计专业着手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它是对“艺术”、“技术”与“市场”如何深度融合的进一步探索,更加符合外部环境和专业内涵发展的要求。2013年,该学院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凝练为“点、线、面”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点、线、面”三结合,即一点突出、两线平行、三面交汇。“一点突出”指突出学生的基本技能,“两线平行”指 “一专”与“多能”并举,既强调本专业理论与技能学习的重要性,又强调加强相关学科的学习。“三面交汇”是指创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兼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点、线、面”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固化,已扩展为该学院各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共同特色。

同时,“艺术、技术与市场相结合”的办学思路,背后有着先进的理念指导。专业建设早期就深入研究了现代设计领域著名的德国包豪斯学院,其在设计和现代艺术方面开展工学结合,提出“集体工作是设计的核心艺术家、企业家、技术人员应该紧密合作学生的作业和企业项目密切结合”,并坚持艺术技术的新统一②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③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这正是该学院“艺术、技术与市场相结合”办学思路背后的理念内涵,也是其坚持专业特点创新课程体系,尊重师生发展规律建立师生共同体,逐步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以及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活动的理论依据。

二、师生共同体——转型发展的动力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教师队伍转型,一个核心的标志是所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在该学院,教师职业发展、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共同需要,与专业转型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转型发展是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师生共同体实现的,依靠的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力量。具体有三种形式:教师共同体、学生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共同体。  

1.教师共同体。教师共同体的目的是在尊重、发扬教师个性的前提下,形成优势互补,促成共同发展。一是通过科研项目来系统推进教师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的提高。将教师个人的特长通过不同的项目凝聚在一起,形成团队的主题特色,拥有了发展的平台和资源,也大大加快了队伍的整体成长步伐。二是开辟相对独立的公共绘画基础训练空间。组织教师集体训练和创作,形成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三是在职业生涯设计方面加强教育引导。通过分析社会需求现状,分析教师个人定向等,引导教师爱岗敬业,挖掘潜能,指导他们依托原有基础拓展出新的方向,并重视发挥资深教师在团队中的领军作用。12名美术学、绘画专业教师成功转型,获得省内外相关领域行业资质认证的教师达专任教师的50%,10名教师在省内外本专业领域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  

2.学生共同体。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推进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型,促进学生的能力、素质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真正提高。该学院跨年级、跨专业组织学生创作、创新、创业团队,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通过(1)学生课堂作品和毕业创作毕业设计收藏(2)学生学科竞赛活动(3)学生展演活动(4)学生创新创业实战项目(5)企业实训锻炼(6)其他实践活动(参加艺术团体、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参加各类培训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形式,使学生共同体实现纵向上传、帮、带的示范传递效应和横向上的交叉融合效应。其中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是: 2008级和2011级的2名学生,依托原有的工艺制作车间,与企业合作,投入10万元购买喷绘打印雕刻等设备,开展设计服务自主创业,累计带领过30多名在校学生参与设计制作服务,至2014年已经收回成本,开始盈利。  

3.教师与学生共同体。旨在注重教师与学生间的平等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学相长,这是创新的不竭源泉。在核心课程和实践技能训练课程中,强调教师、教辅技术人员和学生互动合作。在多门课程中,教师将自己承担的设计项目、合作企业提供的项目案例、本地正在进行招投标的项目案例,布置给学生,学生分组模拟公司各岗位职能,分工协作,进行企业实战设计。在课堂外的实验室开放项目中,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对学生的分层辅导和因材施教。2014年,教师与学生共同体创新组织形式——成立了18个教师工作室,140名学生参与到其中。教师依据个人专业能力特长建立工作室,通过双向互选吸纳学生加入。通过搭建教师与学生直接交流互动的学习平台,建立教师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关系,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业指导、技能辅导、创作指导、组织艺术和设计现场参观体验、引入企业项目进行商业绘画创作、开展设计服务等,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三、地方特色——转型发展的抓手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向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转,地方不同,特点不同,地方高校发展特色的立足点就不同。在转型发展中要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就必须抓住地方特色。该学院最早从大庆油陶项目一个“突破点”开始,逐步形成一条文化“生产线”,并进一步带动多个艺术创作和创业“层面”的共同繁荣。  

大庆油陶项目是从2008年起步的,领军专家带领师生团队在研究大庆地区林甸瓦盆窑百年烧制古法的基础之上,借鉴中国传统黑陶制作工艺,首创石油“熏烟渗碳”技术,选用地下深层的黄粘土加入岩芯等珍贵地质原料,经多次反复实验,开发出了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大庆油陶。大庆油陶艺术的本质和灵魂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该项教学科研成果丰富了油城文化,在黑龙江城市文化的软实力发展中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力。油陶研究所被授予“大庆市十佳旅游纪念品生产厂家”,“黑龙江省文化厅优秀艺术设计机构”等荣誉。应邀参加 “哈洽会”文化旅游产业展览、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龙江国际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会、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年会理事长会议等。目前,油陶标识已在国家商标总局进行了注册;现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外观专利12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4项。该项目与绥棱黑陶文化艺术公司进行了3年的深度合作,该企业派技师来校传授技艺、学院派师生去绥棱学习、企业也注入资金帮助大庆油陶研发等,是典型的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项目。  

该院正是这样抓住地方特色的培育点,不断做大做强,实现教育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学院的另外两个特色项目是冰雪雕塑和龙江书刻。目前已实施多个地方旅游区、科技博物馆、研究设计院所、油田企业和市政府的书刻、壁画、雕塑、油画等服务项目。美术与设计学院冰雕团队共参加了六届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冰雪雕艺术设计创作大赛,每届都取得优异成绩,打造出了一支具有独特风格的队伍。2009年参加国际雪雕比赛获金奖。 2013年,黑龙江大学生冰雕艺术设计创作大赛十周年艺术研讨会召开,该院冰雕团队荣获省优秀冰雪雕设计团队。2014年,学院与油田文化集团合作申报的油田公司科技项目——“新时期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宣传载体的创新与实践”获得通过,该研究涵盖陶艺、连环画、国画、油画、装饰绘画等美术作品的多种表现形式,包括内容、技法、材料、主题等多方面的创新,首次在油田内进行专业化、多样化、有组织的研究和创作。整合了各方面力量,深化了校企融合,为特色应用型办学道路开辟了广阔空间。  

四、制度建设——转型发展的保障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深层组织变革,改革势必伴随着多元利益的冲突,因此,围绕转型发展的目标和各项任务建设完善配套制度,协调各个部门及全体成员的集体协作行为就至关重要。  

引导、帮助教师实现转型,需要在制度上进行引领、规范、鼓励和保障。为提升教师专业技能,该学院专门制定了《教师参加艺术创作、参观和实践活动管理办法》。一是依据专业发展需要和教师发展特点加强专业、职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与落实。由学院主管科研创作的负责人会同各系负责人与各教师进行创作目标定位,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分析、督促、合作、沟通等。二是开辟路径,鼓励专业教师利用教学工作之余,从事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参观和实践锻炼、展览比赛等活动。三是在鼓励教师参加实践和专业能力提升各项活动的同时,对教师的学习成果加以规范要求和管理。确保教师成长与学生成长、个人成长与集体成长的相互促进。四是加大对高水平、应用型教师的支持、奖励力度。配套修改奖金分配管理办法。对应用型教学名师给予重点扶植,在职称评审上给予优先考虑等。  

在做好常规教学工作的同时,加大实践教学工作推进力度,由院长亲自负责推进,通过制度的规范、完善,来固化、保障、延续好的做法。目前实习实践环节占总学分40%以上。学院一直将如何抓好实习实践各环节,联系企业做好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帮助学生寻求就业岗位等作为工作重点之一。从2011年之后,逐步完善了学生到企业实习的过程考核体系,包括组织实习动员会、向学生下达实习任务,签订安全协议、指导学生如何完成实习鉴定、实习日志等,重点检查学生到企业和现场的佐证照片、提交参与设计的图纸等。此外将课内创意思维训练延伸到课外,实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制定实施细则,实行学分管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为此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保证实施过程的严肃性,验收结果的真实性。  

不断探索,建立完善适合艺术类专业实际的校企合作共建运行机制,保障校企合作逐步走向深入。从2008年至今,学院与地方20多家在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签订“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协议”。2011年和2014年将9家设计公司的广告制作生产线,引进到艺术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企业实训室,学生直接参与设计、制版、安装、动画等实践项目。学院在多家企业长期支持办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运行和管理模式:一是通过“企业工作室”和“艺术名家工作室”的制度,推动教师与企业合作,搭建企业设计师及著名画家与学生直接交流互动的学习平台。二是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推进行业、企业、学院的深度合作。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四化”——细化、序化、深化、优化方面进行完善和梳理,制定切合实际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三是成立“校中厂——创意实训工厂”,在投入体制、管理运行机制上研究并出台各方的责、权、利,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各方的合作内容。  

五、案例启示  

(一)顶层设计是转型发展的战略性前提。  

转型发展是以改革来推动的发展,顶层设计是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从案例研究来看,一个成功的“顶层设计”,至少应具备下列主要特征:(1)建立在学习本领域先进理念、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而不是闭门造车;(2)能够适应环境发展变化的需要,将未来行动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被动无序的状态;(3)基于领导者敏锐的洞察力、果断的判断力及勇于承担责任的执行力;(4)能够具有持续的影响力,一以贯之,并随着实践的不断推动而完善成为一个理念体系。[1]  

(二)转型发展必须要有自下而上的动力。  

顶层设计必须要有自下而上的动力才能良性运行,教师、学生是办学的基层力量,能够激发起师生群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改革就能无往不胜。从案例研究来看,师生共同体的关键在于(1)努力构建和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2)真正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3)师生具有共享的价值和远景,协作性的学习和共享的实践。[2]具体对于二级学院而言,须充分发挥院系的领导能力,按照专业转型发展目标为师生建设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在有限的办学条件下,充分利用外部和自身优质资源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教师团队的整体提升和学生的广泛、深度参与。  

(三)转型发展要在地方特色上做大文章。  

政府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目的就在于推进以高等教育整体结构分类优化为基础的高校多样化特色发展,从而使高等教育内涵的丰富性能够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的丰富性。地方本科高校的“类特色”[3]以其地方性为基础。从案例研究来看,扎根地方,服务地方,从关注地方发展需要来演绎发展的课题,从满足地方需要来获取发展的空间和资源,从地方“与人不同”的需要来汲取特色培育和创新的灵感,从点生线,由线成面,是可取之路。基于地方特色的社会服务项目,为领军人才的脱颖而出,优秀团队的迅速成长,自身品牌和社会声誉的形成创造了机遇和途径。  

(四)制度决定着转型发展最终的成败。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制度才是“学校发生的一切事”的“灵魂”,“通过它,一切产生、生长和发展。并达到完美的程度。”“哪里制度松垮,那里便一切松垮和混乱。”[4]从案例研究来看,转型发展的制度建设值得我们关注的是,(1)抓住了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制度建设,把好的想法、做法通过制度固化下来,并伴随实践不断完善制度体系;(2)注重制度的正向引导、激励,并给予保障。使师生不是“考虑如何消极避错”,而是“积极思考如何改进工作和提高工作绩效。”(3)形成制度有效发挥作用的良性运行机制。一系列政策有效衔接,相互配合,以实现转型发展的整体目标,并通过细化、序化、深化、优化的制度建设将转型发展推向深入。  

关闭窗口
 
大庆师范学院版权所有  信息管理:党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黑ICP备12004996号
地 址: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西宾西路  邮 编:163712  Email:webmaster@dqs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