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立琦《构成基础》教学案例
2017-12-20 13:45  

案例内容介绍

学校教育,基本的教学形式之一是以班级为单位展开。长此以来,班级的存在,体现其合理性的同时,相对封闭式的教学弊端也不容忽视。为此,美术与设计学院敖立琦、杜薇二位教师在平行课的教学形式上进行大胆改革,以师师互助、班班互评和生生互动三个方面来体现互动式合作教学模式,在2016级动画专业的《构成基础》课程中,进行互助式合作教学的成果体现。

一、师师互助

在平行课教学中,由于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文化背景等方面不同,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形成不同的侧重点。

(一)平行课教师明确备课的内容、范围和要求

1.共同研讨教学内容,包括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材处理。

2.共同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分析学生在本章、本节、本课的知识积淀,同时分析本节课可能出现的知识障碍等困难及解决的对策;分析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根据其特点所采取的教学对策。

3.探究课程训练命题计划,研讨确定具体技能训练环节的实践设置及要求。

(二)“双主”互动下的差异化教学

1.“双主”互动教学

课程主讲由敖立琦老师和杜薇老师共同担任,两位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对课程章节进行交替讲授,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思维变得更为活跃,也使教学更富吸引力。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良性互动关系。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学习与自我学习的主体,他们共同构成教育活动的两端,教育活动的成效如何,取决于两者主体互动的有效性。

2.“差异化”教学

根据或针对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个性等诸方面的差异,确定有差异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通过有差异的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有“差异”的学习成果。

不同层级的学生,在完成不同层级任务的时候,其努力程度应该是有区别的。基于这种思想,再考虑到能够激励成绩优秀的同学去完成更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评价时,坚持“完成同级任务,层级越低的学生得分越高;同层级学生,完成高一级任务得分越高”的评价原则,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分级评价,主要起到一种激励和导向作用,让学生在确立任务目标时,尽可能多地完成更多的任务,尽量去完成难度较高的有挑战性的任务。

二、班班互评

以往平行课教学,班级之间交流的不够深入,本班级教师忌讳评价非本班级学生,对非本班学生作品不表态,这种封闭式教学,不能很好的利用教师资源。

班班互评式教学模式,以交叉式教学、指导为主,尝试互换班级上课,这种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更精彩,同时,教师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发现的“优点”不同,这样也可以从不同方面给学生以建议,鼓励学生,开阔思路,使其能力不断发展。

三、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就是打破班级界线、互相鼓励、互相影响。以作品统一展览、展示、互评、观摩等方式,形成一种开放的创作环境,共同进步的学习方式。生生互动使优秀学生实现班级共享,它既能体现教学的民主性,又能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情境下获得的信息。从而达到开发和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与他人团结合作的能力。

案例应用效果

解决的教学问题:

师师互动教学能改变目前班级相对封闭教学的弊端,教师间互动合作体现在,共同备课,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研究教学改革。打破班级界限,进行教师互换的交叉式教学,教师间可以求同存异、互相启发、、相互补充,优势互补,良性竞争,共同进步,有助于减负、减压,形成思维碰撞,促进智慧生成。在教师间默契配合的同时,通过师师互助彼此激发灵感,形成新的强强联合的教学形式。

班班互评不仅实现了教师间的思维互补、智慧交融、工作配合,而且在加强教师之间合作的同时,学生可以共享各种教育技术与课程资源。在教学实践中,这种“错位”教学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合作和教学反思,也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

生生互动使知识得到相互交流,将学习的权利、学习的自由、学习的快乐、学习的空间,都真正还给学生。通过学生间优秀学生传帮带二进行的展示交流、追问争辩、讲解质疑、分析归纳、演示练习、讨论探究等,他们相互影响、相互评价、相互切磋、相互倾听、相互激励。学生因交流而提升、因碰撞而感悟、因竞争而和谐,因自主而创新。课堂也因互动而共鸣,因互动而和谐,因互动而共振,因互动而精彩。

应用效果:

互动式合作教学模式突破教师间合作教学的惯常范例,以交叉教学为切入,全面实施教师、班级、学生之间的多方位互动,打破班级界限,突破教学壁垒,推进资源共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教学,效果显著。

通过一个阶段的互动式合作教学实践,使学生能够用创造性思维表现一般的常规事物,用一种新的思维角度、程序和方法对这些常规事物现象进行重新思考,再通过这些常规事物现象去反映它的本质属性和内在、外在的有机联系,最后将图形(无论是具象、抽象)概括提炼,通过打散、重象、变象、裂象等形式形成新的图形,以求最终设计制作出独特、创新的作品,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设计品位。

关闭窗口
 
大庆师范学院版权所有  信息管理:党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黑ICP备12004996号
地 址: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西宾西路  邮 编:163712  Email:webmaster@dqsy.net